“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城乡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5年。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8%,比2005年提高8个百分点;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49.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5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1%和35%,全市已建设公厕1385座,新增供热面积1500万平方米,建设城市道路约1100公里,安装路灯10.8万盏,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87.52万吨/日;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投资35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倍,建设农村住房近50万户;完成房地产投资55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9倍。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市建委广大干部职工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城镇化主导战略,用心描绘城市建设新蓝图,再写2011年全市城乡建设华美新篇章。
中心城市带动功能更完善
加大道路桥梁建设改造力度,切实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加快集中供暖、管道燃气、供水和城市雨污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市的有序健康运行。提高亮化水平,提升城市形象。
以城中村改造为抓手,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加强调查研究、计划编制和组织领导,打造一批生活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舒适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城市数字化管理更优化
进一步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功能。建立“大城管”体制,横向上往市直有关部门扩展,纵向上实现“四级网络”和“门前五包”五级联动,实现中心城市现代化管理模式全覆盖。加快系统优化升级、管理职能拓展、信息发布平台和相关队伍建设,实现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的倍增。
中心村聚集农民生活“更宜居”
按照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4%的要求,坚持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数量规模增加与质量内涵提升并重,科学谋划中心村的数量和规模,努力在全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中心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着手实施12个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保障,尽快形成区域产业中心、居住中心、基础设施中心和社会服务中心。
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按照建设“百年住宅”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村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全面实施“三上”和三项工程,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村镇覆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
“两型社会”建设“很给力”
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标准。建立包括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闭合监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用能和污水排放的治理,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确保冬季采暖期所有具备条件的项目全部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按用热量收费。
加快建筑垃圾再利用技术的产业化步伐。继续加大“禁实”力度,争取2011年拆除多数实心粘土砖生产厂家,确保2012年全面完成“禁实”任务。全面推广应用新型墙材。做好省级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
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更上心”
进一步加强12319服务热线建设,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排忧解难。
以集中处理城镇房屋质量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工作为重点,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努力构筑覆盖全系统的大信访格局。
加大“清欠”力度、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体系,执行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劳务保证金等清欠制度,做好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的征收、拨付及补贴工作,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保障城镇供排水、供气和供热等地下管线安全运行。
建设科技教育“再加强”
积极申报省、市科技项目,推荐国家级优秀QC成果、国家级省级工法、省建设科技创新奖、省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临沂市科技进步奖等。加强对教育培训单位的管理和对在建工程项目持证上岗的监督检查,启用关键岗位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农民工技能岗位培训力度。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发展“大踏步”
扶持劳务企业发展,拓展外埠市场,着力打造临沂建筑业品牌,优化升级建筑业和装饰装修业产业结构。强化企业综合信用等级考核,推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严格执行开发项目综合验收备案制度,开展住宅性能认定,提高住宅小区建设水平。
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更强劲”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节约型机关,搞好“每周一法”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树立建设队伍风清气顺的良好形象。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打造“群众满意服务品牌”。(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