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下水道是否通畅,不仅关乎城市排水,更影响着广大市民的生活。9月23日,琅琊网《临沂•面孔》栏目第10期把镜头对准我市下水道清淤工,用独特的视角展示下水道清淤工的工作。下水道清淤工就在我们身边,为大美临沂城市建设默默奉献着。走进他们,你会被感动。
今年以来,市排水处每天出动40余名下水道清淤工进行连续作业,为城市下水道畅通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已完成中心城区2万余座雨污水沉淀井清挖工作,疏通排水管道7万余米,绞拉重点积水区域或易淤积路段管道5万余米。

《临沂•面孔》第10期 下水道清淤工:城市中的“穿山甲”。

早上7点,老庄和工友们来到位于北园路上一处清淤点,打开井盖后,他们用鼓风机往井里吹风,庄中胜一边支着鼓风机一边告诉记者:“下水道内的气体除了有一股恶臭味外,还含有很多有毒气体,必须排空这些空气,人才能进去干活。”

待气体排空后,老庄的工友把梯子放到了井下,旁边的老庄立即卷缩着身躯,缓慢的下到狭隘的窨井里,这个井有三四米深,人在井下显的很小。
一把柄长不到30公分的铁锨便是老庄清淤的工具,老庄将一锨一锨的淤泥送到工友放在井下的袋子里,老庄在井下的工作很乏味,只是挖淤泥、转身、装淤泥,但在这直径只有80公分的下水管道内,庄中胜只能保持着这种半蹲的姿势,重复着上千遍的动作,而这一蹲就是一个小时。

好了!”老庄将装满淤泥的袋子与井上工友扔下的绳索勾住,上面的工友一用力,装满淤泥的袋子便从窨井中缓缓上升。

当下水管道的淤泥清理至深处时,越往管子里头走,空气就越少,会让人有窒息的感觉,但庄中胜早已习惯这种环境,他们也需要三个人完成一次淤泥运送过程,当下水道深处的工人将淤泥装满袋后,井下的工人将淤泥拖拽至井口,再由井上的人拉到井外。

老庄爬到井口呼吸着外面的新鲜空气,“每个井下最多只能待一个小时,一个是身体一直保持那种姿势受不了,而且必须要通风换气。”已经从事下水道清淤工作多年的老庄很有经验,他告诉记者,人过于疲劳并不适合在井下这样特殊的环境里工作,他们这批清淤队伍也是实行三班倒。

刚刚爬出井外,庄中胜没经过任何休息,便又爬到另一处的井下,当井上的工友用绳索放下泥袋,不一会儿,气味刺鼻的一大袋淤泥被窨井下顶着污泥的老庄从井内送出。

工作三个小时后,老庄爬出井外喝了一口水,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颊上滑落。下水道清淤工作也属于高温作业,下水道内的温度要比外面高3—5℃左右,虽然已是深秋,但当天的最高温度仍在31℃。

简单的休息过后,庄中胜与工友们交换了位置,他用带钩的绳索将装好的淤泥往上面拉,周而复始。

一上午的清淤工作接近尾声,老庄和工友们将散落在道路上的淤泥聚集到一起。老庄告诉记者,待淤泥晒干后,会有专门的车过来清理,并不会影响道路的环境。

干完活,每个清淤工人从井里钻出来后,全身上下都沾满着淤泥,老庄在附近小区的水池内舀了一桶水,开始清洗脸和胳膊。

清淤队伍的午饭很简单,包子、稀饭,老庄中午吃了7个包子两碗稀饭,他告诉记者:“下水道清淤工作可是个体力活,我得多吃点,下午还得继续干。”

老庄所在的清淤队伍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年轻人并不愿意从事这种脏苦活,正是这样一个被人们遗忘在角落的群体、这群年过半百的老人为这个城市无私奉献着: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他们站在窨井旁的身影,他们保证了排水畅通,用他们无悔的付出换来我们最整洁的城市。
(转自琅琊网 记者范舜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