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住建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四三二一”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坚持内涵发展,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圈层”、周边县城“紧密圈层”、小城镇“扩展圈层”和新型农村社区“辐射圈层”,科学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村体系。
一、坚持先进理论指导与临沂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推进城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根据近年来我市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形势,我市先后提出了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促进、中心村聚集等战略措施,开展了城镇体系布局、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空间发展等调研活动,大力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结合临沂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思路和措施,编制了《现代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加大推进力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配套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不断提升城镇居民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走出了一条“同城发展、四点对接,产城融合、宜业宜居,扩容提质、生态文明,民生优先、幸福和谐,中心城区带动、众星抱城支撑,低门槛高质量、全市域多层级”的具有临沂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至2012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1.3%,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比“十一五”年末提高了近3.3个百分点。
二、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努力建设鲁南苏北区域特大城市
“十二五”以来,随着一系列区域开发和重点工程的实施,临沂作为鲁南苏北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的框架逐步拉大,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打造城市标志建筑、繁荣城市经济的目标,对我市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体发展进行了调研论证,形成了初步发展思路,中心城区共规划城市综合体 14个、669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使用城市综合体3个、73.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一大批道路、桥梁工程,其中三河口隧道、中丘路下穿、沂蒙路2座过街天桥、银雀山路立交桥等工程已建成通车,江泉高架路、沂河路西外环立交桥、开罗大桥建设正加快推进,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已正式启动。实施“气化临沂”战略,今年将实现天然气“镇镇通”。2012年底,建成区面积、人口分别达到186平方公里、185万人,比“十一五”末增加了24平方公里、25万人。城建累计投资95亿元,新增道路面积314万平方米、路灯2.4万盏、排水管道617公里、供热面积1476万平方米、供水管道230公里,中心城区承载力不断提升。
三、增强县城承载力和服务功能,城市面貌变化显著
近年来,各县城都投入实施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一批重大城建项目超前谋划,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郯城县加快“四河四城”建设,启动了旧城区六大片区改造。苍山县突出打造精品县城,开工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安置还建项目150万平方米。沂水县着力打造“灯光沂水”、“多彩沂水”、“梦幻沂水”、“立体沂水”,实施城建重点项目62项。沂南县深入开展“城乡建设年”活动,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4.8平方公里。平邑县扎实推进县城建设,实施八大片区改造。费县着力打造高品质县城,投资8亿元的蓝色港湾项目加快实施。蒙阴县集中力量实施八大片区改造,县城建设档次明显提升。莒南县加快县城扩容提质,启动实施10大城市综合体、10大房地产开发项目。临沭县坚持大县城带动战略,实施道路改造、供暖扩容、污水管网配套等重点工程。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区、蒙山旅游区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承载功能进一步完善。
四、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促进小城镇建设繁荣兴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实施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点对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环节,实现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的突破口,科学规划,多元投入,强化措施,加快推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小城镇在城镇体系中的相应职能,优化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市里确定了小城镇“27—63—67”的发展层次,省中心镇、县区重点镇和鼓励发展镇优先发展、其余一般乡镇特色发展。为突出重点,市里出台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明确了12个优先发展重点镇,由市县财政连续3年,每年拿出1.2亿元用于重点镇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小城镇建设就此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2012年,我委抓住全省“百镇建设示范活动”的机遇,成功争取小城镇扶持发展资金1.1亿元,大力助推重点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1至2013上半年,12个优先发展重点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3亿元,“三年倍增计划”两年提前超额完成。
五、积极实施“两区同建”,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我市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为抓手,引导和促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提升农村社区产业实力,增强发展后劲。结合新一轮行政村规模调整实际,按照服务半径2公里左右、人口3000-10000人的标准,打造一批宜居宜业、产业繁荣的新型农村社区。不断提高住房品质,引导农村群众建设百年住宅。实施行政村规模调整,进一步整合农村区划,行政村(居、社区)数减少到 3990个。引导和促进农村社区建设,全市规划批复农村社区数达到1469个。农村社区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招商引资,壮大二三产业。目前,全市已规划建设产业园区114个,其中农业园区49个、工业园区47个、服务业园区18个,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强化生态理念、民俗理念、休闲理念,按照美丽休闲乡村的标准和要求,实施高水平规划、设计、建设,在保持乡土化本色的基础上,使乡村休闲产业和设施向多元化、特色化、精细化、精品化、方便化发展,带动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上台阶、上水平。(委村镇建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