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创新实施农村社区气上楼、暖入户、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四上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截至目前,全市已规划新型农村社区1818个,其中已建成256个,在建545个,新开工132个。全市有578个社区已经完成气上楼、暖入户、水治污 “三上工程”,88个社区实施集中供暖。
一、“四上工程”开展情况
(一)加快推进“气上楼”。实施“气化临沂”战略,与中石油签署了天然气利用合作协议,形成优势叠加、互惠共赢、让利于民的运作模式,引资铺设县城、乡镇驻地天然气主管网,各乡镇建设镇域天然气管网及加气站,促进管道天然气进农户。截至今年3月底,天然气主管网已覆盖9县3区、3个开发区,全市有83个乡镇、街道通上了管道天然气,累计发展天然气居民用户52万户,其中农村居民用户11.8万户。
(二)重点实施“水治污”。进一步完善“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市累计投资21亿元,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6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49座,建设污水管网1071公里,污水集中处理规模达到89万吨/日。针对农村社区分散布局的实际,采取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污管网、自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采用生物降解处理技术等治污方式,努力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目前,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3%。
(三)逐步推进暖入户。根据不同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城区集中供暖、太阳能加燃气壁挂炉、地源热泵、天然气锅炉等供暖方式。目前有88个农村社区实行供暖,供暖户数3.7万户,供暖面积432万平方米。
(四)推动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全覆盖。以建全长效机制为重点,制定了以“三清五化”、“一池四改一利用”为内容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集中清理村庄露头丑、“脏乱差”。目前,全市实现垃圾处理市场化物业化管理的农村社区有562个,已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31个,村居垃圾收集点4.1万处,配备垃圾清运车2063台,保洁队伍6715支、3.2万人。
二、建立保障机制,推动“四上工程”顺利开展。
(一)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奖补资金方面,市财政每年投入3亿元农房建设资金,其中3000万元用于“四上”工程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扶持;在土地增减挂钩资金方面,全市已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项目123个,涉及15个县区150个乡镇617个村庄,增减挂钩指标每亩补助10—20万元;在信贷支持方面, 农行发放3亿元信贷资金,并专项发放兰山区李官镇1亿元贷款;全市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民住房贷款2.01万户,金额9.95亿元;农发行发放农村集中住房建设和旧城改造项目贷款10.59亿元。同时,市住建、财政、国土部门下发文件,明确了农村社区“三上”工程资金分配使用办法,对实施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的农村社区,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拨付几万至十几万元不等的扶持资金。重点扶持沿河、沿路、沿线和重点部位“三线一部”农村社区“三上”工程建设。
(二)技术保障机制。大力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地、治理污染的成熟技术和工艺,召开了全市农村社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会,5家企业介绍了农村社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技术,1家企业介绍了地源热泵建设相关技术,促进了建设领域新技术的普及利用。
(三)督导推进机制。组织了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观摩会,重点观摩新型农村社区和“四上工程”建设的新亮点。同时,加强协调调度,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每2个月召开一次现场会,每半年召开一次观摩会,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四上”工程建设。(委办公室 村镇建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