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开展“强化治理年”、“治理深化年”和“总结提高年”活动,坚持完善监管体系、狠抓通病治理、健全长效机制三措并举,加快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有效地促进了工程质量的提升。“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创建质量通病治理示范工程9项,鲁班奖工程4项,国家优质工程6项,泰山杯工程58项,装饰泰山杯工程9项,中国安装之星1项。
实行三个“强化”,完善监管体系。强化企业自控,施工企业设置层级质量管理机构并配备满足施工要求的质量管理人员,强化关键节点验收,把监控重心从事后验收转变为事先预控,并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将质量通病防治内容列入《监理细则》进行重点监控,对关键节点和部位,实行旁站监理,见证到位。强化政府监管,通过统一的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强化对各责任主体的动态监管,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及责任人,给予不良行为记分,形成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协调联动机制。充分运用仪器、设备等科学手段进行实体监督抽测抽查,重点对低资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和保障性住房工程进行检查,切实抓好钢筋、预拌混凝土、安装材料等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的渗漏、裂缝、电气、水暖等质量通病。强化社会监督,聘请人大、政协以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开发企业的35名专家作为社会监督员,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对质量通病治理情况进行调研,同时通过市长信箱、主任信箱、12319热线、12345服务热线和行风热线等信访渠道,及时接受群众投诉,认真组织调查处理。
采取“两项”措施,狠抓通病治理。积极采取技术措施,推广应用建筑墙体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先后引进使用了非承重砌块自保温结构体系、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系统、CL建筑体系等建筑墙体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有效根治外墙保温工程空鼓、渗漏、开裂和脱落等质量通病,实现了保温体系与建筑主体同寿命。推广使用基桩检测数据远程传输监控技术,对基桩检测数据实行远程传输、科学监控,有效保证桩基质量。积极采取管理措施,加强事前预防,强化关键环节、重点节点的设计优化、工艺流程细化;加强事中控制,加大对涉及结构安全及重要使用功能的材料、试件的政府监督抽测力度;加强事后把关,在主体验收前,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对每层主体楼地面以及屋面都进行严格的灌水试验,杜绝地面、屋面渗漏,建设单位严格进行逐户验收,监督机构对分户验收结果进行不低于20%的抽查,实施竣工工程观感质量量化评价,在建筑物明显部位标识参建单位名称和相关负责人姓名,强化终身责任落实。
落实一项“责任”,健全长效机制。落实质量责任,加大对不良行为的惩治力度,建立完善的通病治理长效机制。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持久攻坚”的要求,强化落实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建设单位的第一责任、施工企业的自控责任和相关单位的控管责任。对质量通病措施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在评先树优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属市外企业的,取消其在临招投标资格,清出临沂建设市场;属本市企业的,暂停其招投标资格,并吊销项目经理资质证书。(委办公室 市安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