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水县马站镇杨家城子社区广场上,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人们纷纷赶来,在优美欢快的音乐声里,大家跳舞、健身、弹唱,这些休闲娱乐的人们,大多来自附近的社区和村庄,他们喜悦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看到此景,有谁会想到这是沂蒙大地上的一座农村社区文化广场?它与现代都市的文化广场没有任何区别呀。。。它就是沂水县近年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沂水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乡镇驻地村、沿河沿线村、旅游线路村等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地方特色,着力在“配套完善、典型带动”上下功夫。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放大各种奖补资金、土地运作等政策效应,实施社区气上楼、水治污、暖入户、饮水达标、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为内容的社区“五上”工程建设,目前,全县在建和建成的57个社区中,有24个全部完成“五项工程”建设,完成率达到42.1%。今年以来,该县要求全县乡镇驻地社区年内全部完成“五项工程”,同时,加快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步伐,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要求,实施“一区一园”或“一区多园”,力争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两区同建”项目,推动农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
沂水县积极拓展与深化“市场运作型、城镇吸纳型、旅游带动型、联村合并型”四种模式,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穿点连线成片,先后共建设了57个新型农村社区。
一是市场运作型:以沂城街道牛岭埠村为代表的城郊村、城边村,主要采取政府统筹、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严格遵守国家规范进行建设,实行“统一拆迁补偿,统一建设安置,统一配套管理”,集中建设多层和高层楼房,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效地解决了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做到了“拆迁建设速度快、土地利用率大、管理规范性好、群众满意度高”。
二是城镇吸纳型:以杨家城子社区、黄山社区为代表的乡镇驻地村,充分借助区位优势,按照做大做强小城镇的原则,由政府协调引导,村集体自行运作,主要通过“集资建房,商业开发”的方式,集中建设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集中规模社区。
三是旅游带动型:近年来,沂水县旅游业发展迅速,县域内已建成开放AA级以上旅游景区14处,其中AAAA级6处,AAA级5处,AA级3处,是山东省A级景区最多的县(市、区),旅游沿线村庄近百个。对此类村庄,县里主要引导其依托区位优势,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农家乐”、“民俗村”等,通过第三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如泉庄镇汇泉社区依托国家级4A级天上王城景区,在社区规划之初,就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旅游休闲服务区,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全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实现旅游产业和就业增收的协同带动,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切实做到了以产业为支撑、以富民为核心,全面由农村变社区。既让农民住上了新房,又带来了经济效益,成为沂水县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的一大特色。
联村合并型:对经济实力较强、集体积累丰富的经济强村、大村,主要通过利用集体积累,结合土地复垦,连同农民投资,融合充足的资金,顺利启动村庄建设改造,使农民花相对较少的钱就能住上新房子,有个好环境。高桥镇小瓮山村靠办企业等壮大了集体经济,农民日子也较为富足。该村结合利用高速公路过境给予村集体的土地补偿金和土地复垦补助资金,给每户15000元至25000元的补助,进行整村搬迁。
今后工作中,沂水县将本着“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群众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创新管理体制,到2015年建成120个左右标准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县359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着力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农村新型社区,打造和谐秀美新农村!
(张岚 王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