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临港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把握规律、高点定位、科学跨越、加快崛起”发展战略,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全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两区同建呈现出全面加速的态势。
一、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全面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一是科学规划。严格依据《临沂临港新区(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2030)》和各镇《小城镇总体规划》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各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需明确社区位置、规模及安置村位置、数量,并上报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核。
二是明确目标。计划利用三年多的时间建成14个社区示范点,完成150个行政村社区建设任务。2013年全区计划建设社区100万平方米。其中,坪上镇规划建设三和居、大山、王家岭、绣针河、朝阳、竹园6个社区;壮岗镇规划建设镇驻地、西演马、大河西3个社区;团林镇规划建设镇驻地、泉子、沙沟3个社区;朱芦镇规划建设镇驻地、幸福峪、刘家东山、新城4个社区。
三是稳妥推进。根据“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镇中村、偏远村”不同类型,采取“先建后拆”模式,成熟一批改造一批,有序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同时,采取“村民自愿、村委自主、片区指导、乡镇规划、管委融资、整村搬迁”的方式,多方筹资,保障建设资金。支持需要发展空间的企业参与农房集中建设,以节余土地指标作为发展用地;鼓励大企业参与农房建设改造,作为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工促农、村企双赢。
二、产城融合、产城共兴,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为提高社区农民收入水平,临港区全力推进新建社区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吸引农民进园区就业增收。立足近海临港的区位优势,在推进两区同建的过程中,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招商引资,确定了以培育发展冶金复合材料、绿色化工两大千亿级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壮大临港经济的目标。2012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就业8000余人,建筑工地用工达1.6万人,绿化工程等临时性用工3万余人次。产城融合、产城共兴的发展路子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业,减地不减收。
在大力发展两大千亿级产业的同时,临港区积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现代农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围绕产业特色,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家庭农场等新兴农民合作组织,以推动并加快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专业合作社在临港区已经发展到108家,几乎涵盖了所有农业领域,这种“农户+合作社+公司”的运营模式,改变了以往农民“单打独斗”的局面,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上水平。
截至目前,临港区建设冶金复合材料园区、商贸物流园区、高效现代农业园区等各类园区9处,有效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两区同建提供有力支撑
临港区紧抓“两区同建”的有利契机,加快社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两区同建升级。一是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改造人民路、新修关山西路、关山路南段、厉家寨路、黄海九路、环气脉山路、环大山路等新城道路,进一步增强城市载体功能。二是打造生态绿色长廊。实施金龙河、文龙河、玉龙潭、人民湖绿化、亮化、硬化铺装工程和道路节点景观提升工程,打造市民休闲场所和绿色生态长廊。三是完善供水、污水、供暖等公共基础设施。新开工建设2万吨工业污水处理厂一座、1.2万吨给水厂一座。采取BOT模式建设2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厂一座。同时根据规划,投入6500万建设区域供热锅炉房,一期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