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莒南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见要求,通过工程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城市水生态系统,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全力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坚持科学发展,以先进理念谋划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工作中,注重并贯彻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和要求,在全市各县区率先启动了海绵城市规划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近年来,紧紧围绕让城市更宜居、让市民更幸福的目标,引入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理念,重点实施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污分流等十大工程,依托水系的自然分割,通过科学办法和有效途径,努力把地面的“大水泥盖子”分解成独立的“小海绵”,精心打造“海绵型”城市,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建设。结合莒南实际,找准了海绵体建设的实现路径。一是加大透水地面、透水停车场、透水道路等“海绵体”的建设力度,从源头收集雨水。城区新建人行道、附属停车场及广场,全部采用透水铺装,切实增强渗水能力。特别是在卧佛云游小镇项目,通过实施透水铺装、减少硬质铺装、建设生态停车场等,有效控制了雨水径流,实现了75%的雨水就地消纳利用。二是对城区淮海路、天桥路、十泉路、西一路、西五路等主要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绿化提升,加快推进立体绿化,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三是不断加大排水沟、城市河道、雨污水管网、泵站等排水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全力推进雨污分流,着力构建完善的排水防涝体系。目前,县城区累计铺设污水管网97公里、雨水管网188公里,县城176个单位、小区建设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雨污分流覆盖22平方公里。四是建设环保智慧管理平台,对全县46家重点企业排污过程实时动态监管,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天候24小时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保证水质安全。
坚持生态宜居,创新协调做好“海绵”文章。按照“先建湿地后建城”的发展理念,突出生态建设,实施了全市第一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鸡龙河生态文旅综合体。对流经县城的鸡龙河、磐龙河、白马河、龙王河、卧龙河等5条河流进行综合治理,着力恢复河道自然功能,确保行洪通畅,打造了西起沭河、东至龙王河、环县城66公里的生态水系长廊,新增绿化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治理流域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构筑了“五山互峙、五河汇城、山在城中、水在绿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大公园格局,湖光山色应接不暇,湿地景观美不胜收,体现了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县城区域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了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坚持部门联动,齐心协力确保建设效果。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各部门集中全力,加班加点,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规划部门严格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控制指标,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住建部门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严格落实到建筑与小区、市政道路、河道水系等工程的项目策划、方案设计、工程建设及验收环节,积极推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编制经费、项目设计经费、项目建设资金进行审核把关,并及时拨付,保证了海绵城市建设顺利推进的经费需要。环保部门对新区污水处理厂、龙王河污水处理厂分别实施了二期扩建工程,并实施了技改项目,大大提高对雨污水的处理水平,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水利部门通过石泉湖水库增容工程,进一步增强了调蓄水源的能力,有力保障了下游鸡龙河湿地用水。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