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莒南县大力实施“12345”城镇化发展战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双城同建”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呈现出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持续提升、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优化布局、城乡互动、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走活了新型城镇化“全盘棋”。
构建“三级联动”城镇化体系。莒南把县城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积极抢抓被列入临沂城镇体系核心圈层的重大机遇,全力实施老城提升改造和新城开发建设,老城区金都上城、鼎和财富广场等十大城市综合体和十大房地产项目相继建成,新城区“五馆一中心”扎实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1万人,全面形成了“两核、三轴、四区、一带”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把小城镇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坚持
特色发展、梯次推进,不断完善道路交通、绿化亮化、污水垃圾以及“四供两排”等市政基础设施,先后打造了大店、板泉两个国家级重点镇和省级示范镇,涝坡、洙边两个市级重点镇,形成了示范镇优先发展、重点镇加快发展、一般镇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大店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和“山东省宜居小镇”。坚持特色发展、梯次推进,打造了一批综合发展型、工业主导型、生态旅游型和现代农贸型小城镇,形成了示范镇优先发展、重点镇加快发展、一般镇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把农村新型社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建成了53个农村新型社区,2万余人已搬迁入住,成为推动县域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同时,不断加大社区“五项、六化”配套工程力度,高标准配套完善了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了一批精品亮点社区。今年,清华园社区、花园社区荣获“全省农村新型示范社区”称号。目前,全县已初步构建了以县城为核心、小城镇为支撑、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三级联动”的城镇化体系。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绿化亮化、污水垃圾以及“四供两排”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建成了全市第一个污泥处置中心,实现了天然气管网“镇镇通”;城区形成了“十纵十横”的路网框架结构,启用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开通了城市公交,实现了雨污分流。目前,全县城镇污水处理厂达到4处,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1.5万吨;城区用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
100%和99.3%,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80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4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89%,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达366处,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16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12个镇街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和全民健身中心,标准化文化大院遍布所有村庄。加快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深入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向社会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9000多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与农民工待遇相关的户籍、社保、住房、医疗、就业等政策日益完善。
逐步健全城镇管理机制。坚持城乡同步推进,建立了责任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城镇管理机制。围绕“微笑城市、温馨城管、幸福莒南”目标,加强城市管理,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建设,构建了“无缝隙、全覆盖、全天候”城市管理体系和“大城管”格局。不断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加快城管工作向镇街延伸,实现了从重“城镇管理”向重“城镇服务”转变,“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体系逐步完善。
持续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坚持把海绵城市理念、现代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先后投资15亿元,对流经县城的5条河流
进行了综合治理,建成了五大湿地和四个AAA级旅游景区,打造了环县城50公里的设施民生、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相融合的鸡龙河生态文旅综合体,湿地面积达3.5万亩,构建了五山互峙、五河汇城、山在城中、水在绿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大公园格局。全力推进卧佛寺公园提升改造等新一批生态工程项目,深入推进城市绿荫行动,继续抓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家园。以“零容忍”的态度治理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加快推进小城镇水域环境治理和园林绿化建设,打造了浔河、洙溪河等一批水系景观带。不断加大乡村建设力度,集中打造了洙边茶文化、天湖等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稳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狠抓“五项、六化”工程,配套完善学校、服务中心等设施,打造了一批精品亮点社区。清华苑社区、花园社区被评为“全省农村新型示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