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动员镇村积极开展农村“硬化+改厕”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基础。莒南县住建局积极作为,通过“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和“把握原则、拓宽思路”两项举措,全力推进农村“硬化+改厕”工作。
一、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及时解决工作上的“疑难杂症”
一是紧盯总体进度。为及时应对夏季汛期导致地下水位增长造成无法施工等困难,莒南县住建局上下全体共识共为,不等不靠,全面动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确保改厕和硬化工作不留遗憾,任务如期完成。截止4月底,全县共完成农村道路硬化面积70余万平方米,占全年总硬化量的23.7%,完成农村厕所改造11869户,占全面总户数的33%。
二是完善监督机制。严格改厕流程。严格按照市县《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招投标程序、建设施工手续,监督设备安装和施工质量。探索建立质量监管保障体系,确保改厕、硬化标准要求能够严格执行,质量合格达标。通过建立改厕及硬化工作的责任人和联系人联动渠道,强化信息共享,形成一张严密的改厕硬化“互联网”,凝聚检查督导的强大合力。探索建立第三方中介机构监理验收机制,按照“做到细处,落到实处”的原则,明确权责,分工协作,协同推进。同时,组织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村内党员干部、群众担任监督员,参与农村改厕及硬化工作的质量监督。
三是加强资金筹措。按照“财政奖补、社会资助、企业捐助、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镇街和村集体及社会团体共同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多渠道、多部门、多领域筹措农村改厕和硬化资金。强化部门联动,统筹项目资金。整合扶贫资金,对贫困村倾斜补助,强化扶贫措施,优先对贫困村进行改厕和硬化,争取在两年内解决贫困村的改厕和硬化任务,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整合旅游部门的旅游厕所改造资金,提升旅游厕所的改造标准,按照“设施配套、干净卫生、外观协调、游客满意”的要求,建设名副其实的“生态旅游厕所”;整合环保部门的水污染防治资金,对列入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村庄,一律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或直接并入污水管网,切实解决水污染问题。积极争取资金,保障资金来源。发挥好“第一书记”帮扶作用,争取帮扶资金统筹用于农村改厕和硬化工作。鼓励社会各界、企业大户、乡村旅游经营户捐资捐建,并用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政策,规范筹资筹劳行为,鼓励农户以自备砖、砂石、水泥建筑材料或以出工等形式积极参与。同时要制定农村改厕及硬化工作配套资金的奖补、拨付与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管使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
二、把握原则,拓展思路,确保两项工作长期发挥效益
一是切实把握群众需求。农村改厕和硬化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村群众,在具体实施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示范村、示范户着手,开展这两项工作。从进展较快的镇街来看,示范村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做好宣传指导,让群众充分了解各种改厕和硬化方式的特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选择适合本地的改厕、硬化方式。主动接纳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结合农民的承受能力,推广经济适用、长期耐用、符合实际的厕所和硬化类型。同时,我县农村无害化工作领导小组、业务工作人员严格把握好改厕的施工规范和使用要求,定期深入村居做好指导督导,普及无害化厕所使用与维护知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科学使用无害化厕所。
二是逐步建立无害化厕所社会管护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指导建立农村无害化厕所管理运营的社会化组织,积极鼓励企业或个人出资,承包无害化厕所的检查维修、定期收运、回收利用等后续工作,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便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既实现对厕具长期管理,又满足了企业对肥料需求,还能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三是适度超前做好改厕和污水处理相结合。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农村新型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要达到100%,建制镇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70%,村庄达到35%。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要求,逐步建立村镇污水长效治理机制,决定建立以调度、通报、督察、约谈等工作制度为重点的全省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监管制度。特别是重点流域沿线范围大力内的村庄,积极推广小型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由于三格式、双瓮式等无害化厕所在使用中有节水要求和水质要求(每户每天冲水量不能超出2升,洗衣水、洗澡水等污水不能用于冲厕所),给群众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在后期粪便污水处理上也需要群众负担一定费用。使用小型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虽然有一定的电费,但可以对所有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不用“挑挑拣拣”,使用起来比较省心,后期养护也较为方便。通过两三户、多户并联(一套设备最多可处理8户)的方式,极大地压低成本。
四是营造积极的干事氛围。宣传引导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坚实基础,失去了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再好的政策也推行不下去。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宣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前期工作成效进行宣传,从转变群众卫生观念和生活习惯入手,大力传播农村改厕和硬化的重要意义、相关政策和先进经验做法,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