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莒南县按照“12345”城镇化发展思路,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老城新城“双城同建”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呈现出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持续提升、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布局科学、城乡互动、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牢固树立“三个导向”。一是树立规划引领的导向。坚持规划先行、高点定位,充分发挥规划的科学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把新型城镇化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考虑,全面做好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协调衔接,做到“多规合一”和“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树立市场运作的导向。政府在做好规划编制、完善政策法规、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探索BT、BOT、PPP等多种投融资模式,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公平竞争,调动社会资金10亿多元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效破解了资金筹措难题。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导向。始终把城镇化的落脚点放在“人”上,每年对民生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80%以上,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达366处,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16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12个镇街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和全民健身中心,标准化文化大院遍布所有村庄。累计向社会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9000多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全力抓好“三点对接”。按照融合化、一体化的原则,研究推动县城、临沂中心城区、港口三者之间的对接联系。一是强化陆港对接。加快推进南、北疏港大道建设,着力构建“五路通港”的路网框架。把临港经济作为当前实现后发崛起、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大力实施临港经济发展战略,利用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园、临港物流园的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加大与日照港、岚山港、柘汪港、董家口港等港口的合作力度,打造全市发展临港经济的重要前沿阵地。二是强化产业对接。积极抢抓被列入临沂城镇体系核心圈层、全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县的重大机遇,加大承接临沂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力度,加快对接临沂商城国际化,加速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融合”,努力打造成为中心城生产性服务功能、生活服务功能和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向东拓展、联系临港区的载体。三是强化同城对接。向西加快推进快速交通、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临沂中心城区的紧密联系,加速融入临沂城镇体系核心圈层,与临沂中心城区同城发展。同时,按照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和临沂中心城区的标准,统筹考虑老城、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新城供排水、燃热、污水、通讯等地下管网的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加快推进“三级联动”。把县城、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去谋划布局,搞好紧密衔接,促进城乡统筹,努力构建以县城为核心、小城镇为支撑、农村新型社区为重要基础的现代城镇化体系。一是抓好县城优化提升。把县城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龙头核心,全力实施老城新城“双城同建”,启动了10大片区和5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十大房地产”、“十大综合体”、五洲广场等一批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城区形成了“十纵十横”的路网框架结构,启用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开通了城市公交,实现了雨污分流,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80万平方米。目前,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1万人,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主阵地。二是抓好小城镇梯次特色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其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成功创建了大店镇、板泉镇两个全国重点镇和全省示范镇,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生态乡镇、全省宜居村镇、临沂市园林小城镇。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一批综合发展型、工业主导型、现代农贸型和生态旅游型城镇,构建了示范镇突破发展、重点镇加快发展、一般镇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先后建设了53个农村新型社区。目前,27个整体搬迁村建成安置楼279座,12个村全面完成搬迁任务。不断加大社区“五项、六化”配套工程,高标准配套完善了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了一批精品亮点社区。清华苑社区、花园社区于今年7月被为“全省农村新型示范社区”。
突出打造“三大特色”。一是突出产业特色,打造经济强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构建了“一区三园”的产业布局,拉长做粗临港经济产业链条,体现临港经济特色。坚持“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思路,鼓励各镇街集约集聚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镇域经济,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二是突出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名县。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和魂,深入挖掘红色、历史、佛教、民间等文化内涵,铸造城市灵魂,提升莒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莒南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泉。三是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生态美县。加快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推动绿色发展,抓好生态保护,探索建立“绿色”政绩考评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的行为,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近年来,先后投资15亿元,对流经县城的5条河流进行了综合治理,建成了五大湿地和五个AAA级旅游景区,打造了环县城50公里的设施民生、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相融合的鸡龙河生态文旅综合体,湿地面积达3.5万亩,构建了五山互峙、五河汇城、山在城中、水在绿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大公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