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莒南县积极践行“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综合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通过工程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水体、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建筑等对雨水的渗透、吸纳和净化作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水生态系统,提高了排水防涝能力,促进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了海绵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
抓好一个“渗”字,减少源头径流。充分融入渗透技术理念,坚持多绿化少硬化、多裸露少铺装、多潜流少径流,不断加大绿色屋顶、透水地面、透水停车场、透水道路、渗透塘、雨水花园等“海绵体”的建设力度。凡新建人行道、附属停车场及广场,全部采用透水铺装,切实增强渗水能力。目前,城区已完成透水铺装面积达到70多万平方米。积极做好建筑与小区开发控制。综合采用绿色建筑和低影响开发建设手段,在建筑和小区等地块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结合区域雨水排放管控制度,落实雨水径流控制和绿地率指标要求。
抓好一个“滞”字,降低汇水速度。转变“速集快排”的理念,做好“过程控制”。深入开展造绿行动,推动“多彩莒南”建设,先后对城区淮海路、天桥路、十泉路、西一路、西五路等主要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绿化提升,加快推进立体绿化,不断加大滞留塘、植草沟、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或广场的建设力度,形成了多层次、有变化的绿化景观效果。全力实施卧佛寺、赤嵋山等公园改造提升工程,结合公园绿地建设和改造,依托山体地势合理设置雨水收集,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在充分利用原有景观水面汇水调蓄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公园的渗、滞、蓄功能。目前,全县已建成城市林荫路20余条、林荫庭院小区20多处、大型绿地广场6处、街头绿地18处、立体绿化18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6%。
抓好一个“蓄”字,提升水系空间。转变粗放型的城市开发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运用生态的手段对受到破坏的河流水系等进行恢复和修复,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近几年,莒南县先后投资15亿元,对流经县城的鸡龙河、磐龙河、白马河、龙王河、卧龙河等5条河流进行了河道清淤、两岸培堤、河堤加固等综合治理,注重提高蓄水能力,着力恢复河道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确保行洪通畅。经过治理,打造了西起白马河、东至龙王河、全长50公里、贯通三水库、水面3000多亩的生态水系长廊,新增绿化面积1000万平方米,治理流域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有效发挥了水系调蓄功能。其中,鸡龙河主河道由平均宽度不足30米加宽到100米以上,新建改建橡胶坝、拦河坝14座、漫水桥7座,建成了18处林荫广场、11处生态停车场,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行洪能力提高到了五十年一遇标准。鸡龙河城市湿地公园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山东省城市湿地公园、山东省水利风景区。
抓好一个“净”字,控制面源污染。充分发挥湿地对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在水系综合治理中,不断加大湿地建设力度,先后建设了鸡龙河、白马河、龙王河等5处湿地,面积达到3.5万亩。污水、雨水流经湿地后,经过表流潜流、生物降解以及跌水曝气,水质得到了进一步净化,可用于工业生产和农田灌溉。同时,强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新区污水处理厂、龙王河污水处理厂分别实施了二期扩建工程,并实施了技改项目,大大提高对雨污水的处理水平,改善了城市水环境。目前,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万吨,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抓好一个“用”字,提高经济效益。尽可能利用降下来的雨,进行收集资源化,用于浇花浇树和景观用水。建成了新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采用高效絮凝沉淀池加纤维转盘过滤工艺生产回用水2万吨,水质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可用于污泥处置中心冲洗水、市政环卫用水、景观用水以及工业冷却水。另外,通过中水回用,每年可拦蓄水2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可灌溉农田面积10万亩。同时,建成了全市第一个污泥处置工程,采用太阳能干化结合水源热泵工艺,日处理污泥100吨,使含水率由80%降到40%以下,处理后的污泥可作为园林绿化添加土和垃圾处理厂覆盖土使用,有效解决了污泥的二次污染问题,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通过对水资源的再次利用,实现了节能减排和中水、污泥的循环利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六、抓好一个“排”字,确保运行安全。近年来,不断加大排水沟、城市河道、植草沟、雨污水管网、泵站等排水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全力推进雨污分流,着力构建完善的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目前,县城区累计铺设污水管网97公里、雨水管网188公里,县城176个单位、小区建设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雨污分流覆盖22平方公里,城区实现了雨污分流。建设了环保智慧管理平台,对全县46家重点企业排污过程实时动态监管,如发现企业外排污染物超标或污染防治设施出现异常,在第一时间内启动自动引擎,并同时启动预警,执法人员将迅速前往现场处理。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天候24小时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保证水质安全,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