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莒南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突出重视城市水系建设,构建了“五河汇城、三面湿地一面城”的城市大公园格局,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城市建设之路。
一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亲近自然,享受绿色,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莒南县积极响应群众诉求,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认真分析莒南实际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生态莒南的决定,并提出了打造“五山互峙、五水绕城、山在城中、水在绿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莒南县坚持“经济发展,生态优先,环保先行”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生态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生态建设的决策部署,每年安排实施一批生态工程项目,特别是通过国家园林县城创建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加快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凝聚了全县各方面的力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宣传生态建设特别是水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使生态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使生态建设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意愿,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热爱生态环境、自觉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追根溯源,回归自然。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近年来,针对县城鸡龙河、磐龙河、白马河、龙王河、卧龙河等水系河道阻塞、污染严重的实际,莒南县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源头治理,着力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一是坚持科学规划设计。委托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对城市生态水系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县城现状水系特点,综合考虑防洪排涝、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等因素,注重融入历史文化、发挥原有功能、体现为民理念,对县城内的水系进行科学规划设计。规划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邀请专家研究讨论城市水系规划情况,并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确保水系规划符合莒南实际。二是高质量推进水系治理。严格按照水系规划设计要求,科学安排工期,以“清污、疏浚、蓄水、修复”为主要内容,集中人力物力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治理过程中,注重提高蓄水能力,着力恢复河道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坚决杜绝河底硬化,保护原生态,确保行洪通畅。 几年来,莒南县先后投资10亿多元,对鸡龙河、磐龙河、白马河、龙王河和卧龙河等水系进行了有效治理,拓宽了河道水面,恢复了水系自然功能,大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构建了西起白马河、东至龙王河、贯穿5湿地、全长33公里的生态水系长廊。三是注重综合功能打造。在推进生态水系建设过程中,以建设生态水系湿地公园的思路,在治污清淤、净化水质、疏通河道、满足防洪行洪的要求下,进一步加大河道两侧绿化,高标准建设各类景观、景点,打造集文化活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公共活动平台,着力为城市注入灵气,提升城市品位,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目前,鸡龙河变成了拥有3000亩地的省级城市湿地公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最佳去处。磐龙河打造成了集生活休闲、文化展示、康体健身、底商配套于一体的城市滨水带,并规划建设了1000亩的磐龙湖农业生态园。依托白马河、龙王河分别建成了白马河环保生态园和龙王河生态湿地公园,打造了两个生态环保综合体。卧龙河经过治理,有效恢复了河道生态环境,创造了多元化的滨水景观,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滨水娱乐休闲空间。
三是刚柔相济,倾力治污。莒南县立足实际,创新治污理念,坚持刚柔相济,着力提升城区水环境质量。一是完善治污设施,提升治污能力。先后建设完成了新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龙王河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大店镇污水处理厂工程、临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工程等四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11.5万吨/天。二是加快管网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扎实推进城市管网建设,修复陈旧管网,确保建成区无污水直排口,加快雨污分流,实现工业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目前,全县污水管网总长度达94公里,雨水管网总长度140公里,81个单位、小区完成旧有排水系统整改,新建道路、建筑均严格实行雨污分流,雨污分流覆盖面积达14平方公里,占县城建成区面积近70%。三是建设生态湿地,净化河流水质。依托新区污水处理厂和龙王河污水处理厂分别建设了白马河湿地公园、龙王河湿地公园。两个污水处理厂外排的一级A类标准水,流经湿地后,经过表流潜流、生物降解以及跌水曝气,水质得到了进一步净化,可用于工业生产和农田灌溉。湿地的建设对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四是着力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建成新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采用高效絮凝沉淀池加纤维转盘过滤工艺生产回用水2万吨,利用中水进行工业生产,并作为白马河环保生态园的景观用水;通过中水回用,每年可拦蓄水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可新增灌溉农田面积6.3万亩。建成全市第一个污泥处置工程,采用太阳能干化结合水源热泵工艺,日处理污泥100吨,使含水率由80%降到40%以下,处理后的污泥可作为园林绿化添加土和垃圾处理厂覆盖土使用,有效解决了污泥的二次污染问题,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通过对水资源的再次利用,实现了节能减排和中水、污泥的循环利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四是惩防结合,坚持长效。污水治理非朝夕之功,生态建设利在千秋。莒南县坚持惩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着力推动生态水系建设长效化、科学化管理,坚决杜绝治理了再污染的现象发生。一是以“保”防破坏。对于治理后的城市生态水系,严格执行《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做好河道蓝线范围内的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对河道蓝线内进行的各项建设进行严格审批,切实加强对城市生态水系的保护和管理,坚持把最好的地段留给老百姓,拒绝商业开发,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二是以“管”建长效。按照“科技引领、无缝覆盖、注重防控、强化预警”的思路,建设了环保智慧管理平台,对全县46家重点企业排污过程实时动态监管,实现了对企业的“空中”管制。在全县范围内设置了45个断面监测点,对出入境断面水质进行监测。如果发现企业外排污染物超标或污染防治设施出现异常,在第一时间内启动自动引擎,并同时启动预警,执法人员将迅速前往现场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先后成立白马河环保生态园管理办公室及龙王河湿地管理办公室,对污水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天候24小时监管。若发现异常,立刻前往处置。三是以“教”造氛围。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环保科普展览馆,内设展厅和3D科普影院,通过平面展板、互动模型及影视演播等科技手段,多角度、全方位集中展示环保理念、水污染治理成果及环保科普知识,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关爱环境、支持环保和践行环保理念的良好氛围。目前,该展馆已被批准为临沂大学环境教学基地、全县中小学环保科普教育基地,正申报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基地。四是以“罚”促落实。创新监管机制,对存在一般违法行为的企业纳入日常重点监管范围,对长期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责令限期治理,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污染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立案查处,促进污水达标排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